唱词、道白、叙事 凉州皮影让听者入迷看者心醉

时间:2023-10-01 10:16:46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皮影戏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根据史书记载,最早的皮影戏雏形出现在汉代,至北宋时,人们以皮代纸,形成皮影戏。明清后,皮影戏遍布全国各地,陕西皮影、四川皮影、山西皮影、甘肃皮影等各具特色。

在甘肃武威,凉州皮影戏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目前主要流传于凉州区清源镇中沙村等地。作为一种土生土长的地方民间戏曲艺术,凉州皮影戏大约在清朝末年由陕西传入,代代相授,颇受地方人民欢迎。凉州皮影戏内容朴素,感染力强;形式活泼,音容并茂;曲牌丰富,和谐共存,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观赏价值。2008年,凉州皮影戏被确定为甘肃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项目名录,属传统戏剧类。

凉州皮影戏的道具是由牛皮压磨而成,既有汉代画像师的宏大气派,又有民间剪纸的装饰纹路、意象表现,还有传统国画的散点透视风格。皮影的制作,讲究轮廓的严整洗练,尤其是在腰、膝、肩、肘、腕等部位都装置了轮盘式关节,一个头既能做到随时变脸,又能随时换身 ;一个身子既可以随时挥刀、舞枪,又可以随时下跪、作揖。尤其在演《封神榜》《杨满堂征西》等剧目时,皮影道具要配合各种演出背景,随时都会出现执刀斗戈、腾云驾雾,或者顿足捶胸、翩翩起舞等形态动作,甚至就连人物打盹、怒目、眉目传情等细小动作,都能表演得细腻传神。

凉州皮影戏的表演一般要搭建舞台,方圆六至八米,一般演唱需九人,大型演唱可达十二人。皮影戏的演唱人多为祖传,口传心授,现演唱曲种存有三十余本,如《买水》《后三对》《包公断案》《天官赐福》等。戏曲主要以述颂英雄贤士、烈妇淑女、孝子贤孙、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故事为主,寓隐恶扬善,喻时劝世,因果报应等。皮影戏的演出一般是在晚上,点上清油灯演出,也有个别的需用白天的强光演出。

凉州皮影戏曲调多用秦腔,有时夹有眉户腔,曲调婉转、荡气回肠。乐器有扬琴、二胡、板胡、唢呐、大鼓、锣等。另外,皮影戏的特点不光在影,其说唱艺术也是一绝,既可以表现得优美缠绵,倩影清唱 ;又可以激昂悲壮,似幻似真。演唱过程中,各种唱段、道白以及乐队的伴奏,能让皮影戏达到一口述怀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效果,让听者入迷,看者心醉。凉州皮影戏说唱结合当地方言,唱词、道白、叙事委婉中不失粗犷豪放,很有西北地方特色。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皮影基本都是以表演的形式出现,都是以娱乐为目的。在如今这娱乐生活多样的年代,皮影戏的魅力光环正在逐渐黯淡,只有这一些特殊场合可以看见。千百年来,凉州皮影戏伴随着祖祖辈辈的先人们,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武威文化部门为了更好地挖掘和保护皮影戏,把凉州皮影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马登岐老人为传承人,他和自己的儿女们一起,组成十余人的家庭剧团,当锣鼓响起,唱腔拉开,隐藏在皮影里的千军万马和磅礴气势便呼之欲出……

文/ 唐伊( 陇上非遗)

资讯排行榜

  • 每日排行
  • 每周排行
  • 每月排行